亭子的構造主要由斜梁、橫梁、立柱、檁條、望板構成。
斜梁,即兩頭不等高的梁稱為斜梁。。
橫梁,即為橫向的梁,就是垂直于立柱,沿建筑物短軸方向布置的梁。
檁條,即稱檁子、桁條,垂直于屋架或椽子的水平屋頂梁,用以支撐椽子或屋面材料,檁條是橫向受彎(通常是雙向彎曲)構件,一般都設計成單跨簡支檁條。常用的檁條有實腹式和輕鋼桁架式兩種。
望板,又稱屋面板,鋪設于椽上的木板,以承托苫背屋瓦之用。亦可直接釘于檁條之上。在其上一般鋪設防水層,保溫層,隔熱層以及瓦片等。
現行最早的涼亭,就是石亭。早期的石亭大多模仿木結構的做法,斗拱、月梁、明、雀替、角梁等等,皆以石材雕琢而成。如唐初建造的湖北黃梅破額山上的魯班涼亭,就是全部以石材仿造木結構的斗拱梁架而建造的。戶山秀峰前的兩座分別建于宋代和元代的石亭也是如此。明清以后,石亭逐漸擺脫了仿木結構的形式,石材的特性突出了,構造方法也相應地簡化,造型質樸、厚重,出檐平短,細部簡單。有些石亭,甚至簡單到只用四根石柱頂起一個石質的涼亭蓋。這種石塊砌筑的涼亭,簡潔古樸,表現了一種堅實、粗獷的風貌。然而,有些石涼亭,為了追求錯彩鏤金、精細華麗的效果,仍然以石仿木雕刻斗拱、掛落,屋頂用石板做成歇山、方攢尖和六角攢尖等等。
知識拓展:
不同材質的亭子特點:
竹,不僅是一種非常好的建筑材料,而且挺拔秀麗、高雅柔美,和松一樣四季蒼翠,和梅一樣傲雪耐霜,質樸無華,高風亮節,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謳歌。白居易曾作《養竹記》,他說:“竹似賢,竹本固,竹性直,竹心空,竹節貞”,“固以樹德,直以立身,空以體道,貞以立志”,君子由此而思“善建不拔”、“中立不倚”、“應用虛受”、“砥礪名行”。以竹之節操品性為修身立命的典范。蘇東坡更是對竹一往情深,他說:“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,無肉令人瘦,無竹令人俗。”因此,在園林中,除了在涼亭旁種竹之外,用竹建涼亭,追求清麗高潔的雅趣,亦深得世人之歡心。 據《儒林外史》中記載,明代南京中山王府內的瞻園假山上,曾建有銅亭一座,下面還可以燃火取暖,立意新巧?,F存的銅亭不多,著名的有:泰山的金闕、頤和園中的寶云閣、昆明鳴鳳山金殿,以及五臺山的銅涼亭等等。嚴格地說,它們不能算涼亭,只能說是涼亭式建筑,但習慣上,卻都稱它們是“銅亭”。
銅亭也是仿木結構建造的。以寶云閣為例,它通高七點五米,重四十一萬四千斤,四面有菱花扇。柱、梁、斗、拱、椽、瓦、寶頂,以及九龍匾額、對聯等等,都和一模一樣,它通體蟹青色,造型精美,工藝復雜,是世上少有的珍品。 四檐有尖角而上翹的亭子。 元關漢卿《蝴蝶夢》第二折:“你看那百花爛熳,春景融和,兀那花叢里一個撮角亭子,亭子上結下個蜘蛛羅網。” 元無名氏《爭報恩》第二折:“我跳過這墻來,原來是一所花園,遠遠的一個撮角亭子里點著明燈蠟燭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