牌坊我國自古就有,只不過以前多稱呼為牌樓,在唐代時期開始發展,至今也有保留下來的,我國古代古牌坊群分布廣泛,保留至今的大約有湖南灃縣余家牌坊、安徽許國牌坊、北京雍和宮牌坊、上海文廟牌坊、北京十三陵牌坊等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實地旅游一番。
中國古牌坊文化的由來:
古時候,牌坊其實就是門的稱謂。在唐代,我國城市都采用里坊制,城內被縱橫交錯的棋盤式道路劃分成若干塊方形居民區,這些居民區,唐代稱為“坊”。坊是居民居住區的基本單位,“坊”與“坊”之間有墻相隔,坊墻中央設有門,以便通行,稱為坊門。后來,因為門沒有太大的作用,所以就只剩下現在這種形式,于是老百姓逐漸地稱這種坊門為牌坊。
當時,如果里坊居民中有人有了“嘉德懿行”,封建統治者就加以旌表,榜于門上,叫“表閶”。所以有些坊門就成為一種紀念性建筑物。它起初是木構建筑,明代出現了用石頭建造的,就叫牌坊。
牌坊分柱子出頭與不出頭二式。柱子出頭的,起初和“烏頭門”的樣子差不多,后來才發展成多間的大牌坊。這類大牌坊以明代嘉靖時修建的長陵石牌坊為最早,而且比較完整地保存至今。也有的在大額枋的中央冠以火焰寶珠,則叫火焰牌坊。至于木結構而裝琉璃瓦頂的,一般就稱牌樓。
中國古牌坊群有哪些?
北京十三陵牌坊(為十三陵總入口,是陵區的標志,五開間牌坊)
牌樓上面的小屋頂叫“樓”,“牌樓”一詞即由此而來。牌樓的造型也由開間和”樓”的數量來稱呼,例如二間三樓·、三間五樓等。
北京雍和宮牌坊(下部石墩,上部木結構,制作精美華麗)
牌坊有木構和石構兩類。南方的牌坊以石構為多,適應南方地區炎熱潮濕的氣候條件。
上海文廟牌坊(各地文廟中一般都有牌坊)
從功能性質上大體上分為兩類,一類是標志性牌坊,一類是紀念性牌坊。標志性牌坊一般立于某一重要建筑入口之前,成為重要建筑的標志。
安徽西遞村牌坊(古代牌坊大都是紀念人物的,這個牌坊就是紀念當地的一個有名望的人物)
湖南汝城繡衣牌坊(整座牌坊由白石建造,造型古樸,有很高的藝術價值)
紀念性牌坊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紀念性建筑,用于表彰和紀念,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弘揚道德思想的一種手段。一般牌樓的正中間最上面都有一塊小豎匾,上書“圣旨”或者“恩榮”,表明是皇帝親自下旨表彰,古代規定沒有皇帝的圣旨是不能立牌坊的。
安徽許國牌坊(這座牌坊為八腳四面,造型罕見,立于街道中央,,是紀念一位叫許國的明朝重臣))
湖南灃縣余家牌坊(牌坊為漢白玉建造,雕刻之精美為國內少見)
中國現存最大規模的牌坊群——安徽歙縣棠樾村牌坊群,一連七座牌坊矗立在村外的大道上。這個牌坊群就是為了表彰棠樾村中的一個大家族——鮑氏家族的貢獻。鮑氏家族自南宋時前來此地,世代居住在棠樾村。家族中男性大多在外經商、讀書、做官,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;女人們在家相夫教子,孝敬老人,友愛鄉里,多次得到皇帝的表彰,因此建了那么多的牌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