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石雕牌坊中,我們經??梢钥吹烬堫^魚尾的花樣,這種圖案有什么寓意和說法嗎?
大家都知道,在我國的傳說中,龍生九子,而龍頭魚尾正是龍子鴟吻,民間常用于鎮宅避邪的器物。
龍頭魚身的鴟吻造型,既象征著“變龍”的期盼,又借龍首吐水,藉以阻擋風雨雷電,確保屋宇永固。
魚龍吻的山尖上,往往堆塑著石雕祥云、如意、仙桃、石雕麒麟、壽石、松柏、石雕蝙蝠等吉祥物,象征著吉祥、幸福、長壽、萬事如意;有的山尖上還塑有橫槍躍馬的戰將圖,使畫面更富動感。
吻亦稱正吻、大吻,置于正脊兩端,用以封護屋面坡(廐殿頂則為三坡)的交匯點處,最易漏雨部位,也是殿宇最華麗的裝飾物。龍吻表面飾以騰龍紋樣,龍首向怒目張口銜著正脊兩端,顯得威嚴而又壯美。龍吻體積較大,一般由奇數若干塊零件組合而成龍。
在石雕牌坊吻脊中;魚龍吻脊飾品位較龍吻脊飾低,一般用于寺廟的副殿建筑以及大戶宅第建筑。魚為原始社會崇拜物之一,很早就被先民視為具有神秘再生力與變化力的神圣動物。魚本來就是龍的原摹本之一,在上古神話中早就有魚變龍的傳說?!缎潦先赜洝罚?ldquo;龍門山在河東界,禹鑿山斷門,闊一里余。黃河白中流下,兩岸不通車馬。……每歲季春,有黃鯉魚白海及諸川爭來赴之。一歲中,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。初臀龍門,即有云雨隨之,天火自后燒其尾,乃化為龍矣。”“鯉魚跳龍門”便成為祝頌高升、幸運的吉祥符。
伴隨著隋唐時期興起的科舉制度,石雕龍首魚身的半龍形象大量出現。寒士的“金榜題名”成為“魚跳龍門”的象征;科舉落第者,則“點額不成龍,歸來伴凡魚”。
龍吻是由漢代的鳳飾,晉、隋、唐、宋的鴟尾漸變而來,《營造法式》引《漢論》載,柏梁殿災
后,越巫言海中魚,虬尾似鴟,激浪即降雨后, 遂做其象于屋,以滅火災;鴟尾是防火災的吉瑞象征到宋代以后,由于宮殿的禮儀和裝飾要求不斷變化,鴟吻逐步取代鴟尾。明清兩代才有龍吻取代鴟吻。
中國古代傳說中龍生有九子,都不像龍,各有所好。
1、赑屃(音畢喜),也稱龜趺,形狀像烏龜,好重者,最喜歡背負重物,所以背上馱一塊石碑. 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。人們在廟院祠堂里,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。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。
2、鴟吻(音吃吻),好望者、最喜歡四處眺望,常飾于屋檐上.
3、饕餮(音滔帖),最貪吃,能吃能喝,常飾于鼎的蓋子上。因它能喝水,幾乎在古代橋梁外側正中都能見到,防止大水將橋淹沒。
4、睚眥(音牙自),生性好殺者、嗜殺喜斗,常飾于兵器刀環,劍柄.
5、狴犴(音畢岸),最憎惡犯罪的人,所以常飾于監獄的門楣上.
另一種說法:狴犴:又叫憲章。相貌像虎,有威力,又好獄訟之事,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?;⑹峭椭F,可見狴犴的用處在于增強監獄的威嚴,讓罪犯們望而生畏。
6、狻猊(音酸泥),好煙火者、性好煙火,常飾于香爐蓋子的蓋鈕上.
另一版本:狻猊:又稱金猊、靈猊。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,所以形狀像獅,好煙火,又好坐。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。 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,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,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。由于佛祖釋迦牟尼有"無畏的獅子"之喻,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,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
7、趴蝮,好水者、位于橋邊的最喜歡水,常飾于石橋欄桿頂端。在后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,造型非常優美。
8、椒圖,性情溫順者、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,常飾于大門口。
椒圖:形似螺蚌,好閉口,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,或刻畫在門板上。螺蚌遇到外物侵犯,總是將殼口緊合。人們將其用于門上,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,以求安全吧。
9、蒲牢,好鳴者、最喜歡音樂和吼叫,常飾于大鐘的鐘紐上。
蒲牢:形狀像龍但比龍小,好鳴叫。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,平時最怕的是鯨魚。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,蒲牢就大叫不止。于是,人們就將其形象置于鐘上,并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,以其撞鐘,求其聲大而亮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