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幢:幢,原是中國古代儀仗中的旌幡,是在竿上加絲織物做成,又稱幢幡。 由于佛教的傳入,特別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傳入,將佛經或佛像起先書寫在絲織的幢幡上,為保持經久不毀,后來改書寫為石刻在石柱上,因刻的主要是《陀羅尼經》,因此稱為經幢,是源于古代的旌幡。經幢一般由幢頂、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,主體是幢身,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經文、佛像等,多呈六角或八角形。在我國五代二宋時最多,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、寺院等地,也有安放在墓道、墓中、墓旁的。
石經幢圖片樣式:
石經幢價格:
現如今,市場對于石幢的需求還是呈上漲趨勢。石雕經幢不僅可以帶來造景功能,也能起到引導作用,例如位于街區、山間寺廟、公園等地。除此之外,石幢還富有文化底蘊和特定的傳達意義。小型石幢價格以4500元左右起,中等石幢價格為2萬元附近,而大型石幢價格則在4萬~6萬之間,還有復雜的石經幢價格在十來萬一座,這樣的雕刻精美,有很高的欣賞保存價值。
石經幢殘件價值:
據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力軍介紹,考古發掘需要根據相關文獻資料,做大量的前期工作,勘探面積大而實際挖掘面積小。有些需要做原址保護,如永豐庫遺址。崇教寺是寧波區域有文獻記載的眾多寺廟中的一座,且歷來毀損嚴重,沒有原址保護的必要。“文物工作有一個‘兩利’原則,即既要有利于基本建設,也要有利于文物保護。對歷史上有重要價值、有保護意義和必要的,我們一定會去做這個工作。”
建造供養經幢的功德:
唐初譯經家佛陀波利所譯《佛頂尊勝陀羅尼經》中說:“佛告天帝。若人能書寫此陀羅尼。安高幢上?;虬哺呱??;虬矘巧?。乃至安置窣堵波中?;蛞娀蚺c幢相近。其影映身?;蝻L吹陀羅尼幢等上塵落在身上。天帝彼諸眾生。
所有罪孽。應墮惡道地獄畜生。閻羅王界,餓鬼界,阿修羅身惡道之苦。皆悉不受,亦不為罪垢染污。天帝,此等眾生。為一切諸佛之所授記,皆得不退轉。這是經幢得以興起和發展的法理依據,也是多數佛教經幢雕刻《佛頂尊勝陀羅尼經》的主要原因。
經幢絕大多數為石質,由寶蓋、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。各節之間一般由榫卯結構連接,有的直接用平滑石塊疊加壘砌而成。幢身是主體,主要用于雕刻經文、經序或幢銘,有的幢身上部鑿有小龕,內刻佛像。幢身造型八棱形居多,大同小異。多數幢身由一塊石頭雕造而成,個別體量較大者由多塊石頭分節雕造。經幢的雕刻藝術及建造工藝主要集中體現于幢座和寶蓋部分。
石經幢文物:
河北趙縣城內有一座刻有佛教經文的大石柱,叫陀羅尼經幢,俗稱石塔高約18米,是我國現存最高大的石經幢,我國的石柱刻經,始于六朝,而石柱刻陀羅尼經,則始于盛唐。陀羅尼是梵文的音澤,意即對所聞之法能攝取不忘。佛教密宗認為,此經的咒語能包含眾多的經義。盛唐以后,密宗盛行,眾信徒以為反復誦念陀羅尼經就會解脫一切罪孽。為了陀羅尼經永存,傳之萬代,善男信女把它刻在上有頂、下有座的八棱錐形石柱上9這就是當初較為簡單的經幢。宋代以來,經幢逐漸復雜,成為一種建筑物0幢座建成須彌座;幢身分節,多層檐;幢頂增設桃形寶珠。宗教的內容相對地減少了,而雕刻藝術越來越講究。趙縣陀羅尼經潼就是其中突出的實例。
寶坻石經幢是一座典型的石質經幢。石經幢位于寶坻老城區十字街口最高處,始建于遼開泰年間(1012-1016),距今已整整一千年。經幢由基壇、須彌座、幢身、寶頂四部分組成,通高11.4米。整個建筑為八面體造型,結構簡潔明快,比例勻稱,挺拔高聳。經幢基壇上刻有“太子入學之處”、“太子東門見老之處”等24幅佛祖生平故事,技法嫻熟,生動形象。幢身部分又分六層,分別刻有佛龕、佛像及佛經。寶頂部位安裝著鎏金“如意寶珠”。“如意寶珠”呈球形,陽光之下,金光閃爍,有“石幢金頂”的美稱。“石幢金頂”也成為了寶坻區古八景之中的重要一景。
寺院經幢最先起源于佛像面前用寶珠絲帛裝飾的柱子,隨著歷史演變和文化傳承,人們將柱子采用石刻的方式表現,在中國唐代佛教盛行時期產生,經過了五代十國、北宋后形成了成熟的雕刻技術和形象,更具璀璨和輝煌性。不過到了元代之后,其開始沒落,以至于到了最后,寺院中并沒有見到這種佛教建筑,所以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寺院經幢多為唐宋時期的佳品,讓我們傳承其經典文化,綿綿感悟在其中,所以現在寺院對石雕經幢定做越來越多。
|